京津冀地区大气PM2.5污染成社会关注焦点 澳大利亚起诉日本捕鲸案
- >【导读】:中国环保网讯:记者从相关人士获悉到,日前,由区域环境质量协同创新中心,主办的京津冀地区大气PM2.5污染成因及对策研讨会,在清华大学举……
产品详细
>【导读】:中国环保网讯:记者从相关人士获悉到,日前,由区域环境质量协同创新中心,主办的京津冀地区大气PM2.5污染成因及对策研讨会,在清华大学举办。研讨污染治理的相关内容。

中国环保网讯:记者从相关人士获悉到,日前,由区域环境质量协同创新中心,主办的京津冀地区大气PM2.5污染成因及对策研讨会,在清华大学举办。研讨污染治理的相关内容。
京津冀地区大气PM2.5污染,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。此次研讨会主要以污染成因与效应、大气二次细粒子形成机制、排放清单与来源解析、京津冀治理措施与进程、重点污染源和关键污染物控制技术等方面,近20位与会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群策群力,交流和总结我国多年来在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,为现阶段和将来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提供科技支撑。
与会人员围绕研讨会主题进一步展开学术交流和热烈讨论。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孝炎指出,PM2.5成因与机制非常复杂,要厘清机制问题,更要加强控制与对策研究。解决重污染问题要,重视微观污染源数据调查及管理。深入到污染毛线血管里面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强调,单独控制一种污染物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,提倡推动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,从机理上整合并采取行动,并随着科学进步,持续调整行动。
最后,与会人员还就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针对进一步强化污染成因及对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。同时建议推广环保展会,强化意识。
捕鲸案日本败诉
报道,国际法院3月31日就澳大利亚起诉日本捕鲸一案作出裁决,裁定日本败诉,指日本目前的捕鲸活动“并非科学研究活动”。
由于日本长崎县的捕鲸活动很兴盛,是日本国内为数不多的鲸鱼肉消费地。面对国际法院的裁决,长崎县专卖鲸鱼肉的门店竟纷纷表示不安,担心“鲸鱼食文化”因此灭绝。
一名来自鹿儿岛县的男性顾客称,很遗憾“这么令人怀念的味道”很可能就要“消失”了。这是日本的“饮食文化”,希望政府能和其他国家协商,继续保持这一“文化”。
另一方面,面对国际法院的裁决,日本政府方面表示对判决“极度失望”,但会遵从判决结果。日本媒体称,日本“从1987年起持续至今的南极海域调查捕鲸活动今后将难以继续”。
4月1日,日本政府决定今后探讨“调查捕鲸”的目的及恰当的捕鲸框架。
最近这几年,虽然国际反捕鲸团体海洋守护者协会(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)进行阻止,但是日本在南极海域每年仍要捕捉100至200头鲸鱼。
国际环保组织对国际法院的裁决表示欢迎,认为这可以约束其他国家在捕鲸方面的活动。环保组织认为日本以“科学研究”为名进行商业捕鲸活动。
背景资料:
在日本,捕鲸食鲸有着400多年的历史,特别是二战时期,鲸肉曾缓解了日本国内的粮食危机。而今,日本早已不需捕杀鲸鱼充饥,但日本目前仍以科学研究为名进行着商业捕鲸活动。日本捕鲸协会在其网站上宣称:在日本历史上,人们通过捕鲸产生了信仰。民谣、舞蹈、传统工艺等众多的捕鲸文化得到了传承,这是日本人与鲸鱼共同走过的历史见证,如今,日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自豪的捕鲸传统和饮食文化。正是在这一意识支配下,日本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、食鲸国。